機場廣告必須優先考慮旅客體驗
廣告無處不在。其中,既有我們無法回避的強制性廣告,也有我們不易察覺的植入式廣告。對機場而言,隨著非航業務日益成為其新的利潤增長點,全球各大機場都在努力拓展這一業務,包括機場廣告。
從“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提醒您,下一站廣電中心”到“我們即將在百事可樂希思羅機場降落,請您系好安全帶”,機場廣告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從旅客的接受度,還是就業務的成熟度來說,機場廣告業的發展都滯后于公交廣告、電視廣告等行業。2012年“宜賓五糧液機場”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足見人們對此類行為的謹慎態度。
如今,機場廣告業開始出現一些新的流行趨勢,包括機場冠名、互動性數字看板等。強制性地將企業名納入公共設施名稱當中,迫使人們在使用公共設施時,不得不變相接受企業廣告信息,很容易給旅客帶來壓迫感,從而產生不愉快的旅客體驗。因此,如何以旅客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廣告傳遞給受眾,并提升旅客體驗,是擺在機場廣告業面前的重要問題。
相對于整個機場的冠名權,有的機場則對部分服務開放冠名權。比如,汽車制造商雷克薩斯在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贊助了一個停車場項目,即現在的雷克薩斯停車場。如果機場能夠提供一定數量的停車位或專供雷克薩斯車主使用的休息室,應該沒有旅客會像對待“五糧液機場”那樣拿雷克薩斯停車場開“涮”。
事實上,機場廣告完全可以實現“多贏”的局面。以機場免費Wi-Fi為例,如果有商家對其提供贊助,不僅能夠為機場帶來收入,還能給旅客帶來便利,同時又提高了這家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未來,這種能夠提升旅客體驗的機場廣告有望為機場開啟一片嶄新的天地。
| 發布時間:2013.01.17 來源: 查看次數:1574